苗运法
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
电 话:13679475481
0931-4967544
邮 箱:miaoyunfa@lzb.ac.cn
主要研究方向:
孢粉学和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不同时间尺度古植被、古生态和古气候变化过程、探讨驱动机制,包括过去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关系。

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亚洲内陆干旱化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变冷、东亚夏季风演化以及副特提斯海退却关系密切;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时间尺度上,干旱化主要与轨道周期变化相关;在人类开始用火以及使用工具以后,干旱化则与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孢粉学是研究上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该项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积累性和挑战性,国内外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很少。在构造尺度上,建立起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18 百万年(Ma) 以来的孢粉序列,揭示盆山同时变干,与全球变冷同步; 利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欧亚大空间特殊花粉的综合集成论证亚洲内陆在变干同时还向东南扩张,欧亚不同气候带均存在变干趋势;获取首条18 Ma以来亚洲中纬度地区的碳屑记录,表明自然火灾的持续增加,与全球变冷驱动的持续干旱化休戚相关。在第四纪的研究中,获取干旱区沙漠化成因中古人类活动信号,强调人类活动在沙漠化过程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未来的工作重点讲拓展研究的时限,关注古人类活动的用火信号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关系。目前,共发表SCI论文32篇 (第一作者19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SCI引用近600余次,获发明专利1项。期待与大家交流与合作!